关于科技和科幻的争议由来已久,据说最早是玛丽·雪莱在撰写《弗兰肯斯坦》之后引起的。玛丽·雪莱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之妻,她的这本书几乎是好莱坞取之不竭的宝库,成为多部影片的素材……
不过现代人,或者毋宁说是我自己吧,对于科技和科幻的认知却更多是来自于另外一系列影片——《星球大战》。
我来自遥远的上个世纪七十年代,那时候几乎找不到科幻作品,甚至《科幻世界》之类的杂志也不大可能在我所在的小城露面。当时我对未来的认知,差不多就是五个字:四个现代化。
改革开放初期,我曾经看过一部来自美国的科幻片《未来世界》,里面的机器人令我对未来充满遐想,可惜现在也记不清细节了,只记得一句台词:就算大象在你面前,你也打不中它的……
看到《星球大战》是很偶然的事件。当时家里有了黑白电视,通常只有那么两三个台,但是那天晚上临睡前,我忽然发现某个未启用频道的雪花点中依稀辉映着影像,伴之以嘈杂的声音。
现在想来也是佩服自己,我居然就在那种情况下,开启了自己与《星球大战》系列电影的首次邂逅。当然啦,其后几天我都像个说书先生一样,在小伙伴们的簇拥下侃侃而谈。
一晃之下,数十年过去了,《星球大战》已经出了8部正片和2部外传。不消说,我自然是一部也未曾遗漏过。
与很多国人一样,我也是在中国传统的神话志怪小说的熏陶下长大的。我们从不缺乏光怪陆离的想象力,但是类似拔一把毫毛变成万千个分身的桥段,确实很难给人带来真实感。
科幻则不同。顾名思义,科幻就是科技幻想,这是一种有科技基础的想象,而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天马行空。它给人的感觉往往是:“哎,这个没准以后可以成为现实嘞!”
譬如首次出现于《星球大战:帝国反击站》中的AT-AT(全地形装甲步行机),其坚固的铠甲、巨大的外形和强劲的火力,令我当时也气为之夺,很是为抵抗组织担心了一阵子。
更不消说我们的老朋友C3PO、R2D2,以及从第七部中开始出现的新朋友BB8——前段时间去香港,这个小家伙居然卖断货了。每次看到它们,我都想对未来说:
当然啦,在此没有贬低中国科幻的意思,《三体》ob体育网址、《北京折叠》等作品现在被认为代表了中国科幻作品的巅峰水准,已经得到了国外同行的高度认可。
记得那时看过叶永烈先生的《小灵通漫游未来》一书,其中对人工智能、无人驾驶和转基因食品(咳咳,这个另议)等内容,进行了非常生动和趋近于真实的畅想。即便是放诸今天,该书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。
至少对我来说,该片最吸引人的莫过于光剑(lightsaber)。无论绝地武士,抑或Darkness Side那边的西斯大帝、黑勋爵和其他强大的角色们,基本上人手一把,只是颜色不同:blue or green=good,red=bad。
光剑是《星球大战》中的一种虚构武器,在该系列以及美国科幻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。在2008年的一次票选中,光剑更是被推选成为电影史上最著名的武器。
在流行美剧《生活大爆炸》中,由于主角包括了四位科技Nerd,因此光剑也是经常性地出境。譬如下图中Howard Wolowitz就在卧室中挥舞着一把正义的光剑,尽管他腿部以下have nothing on。
遗憾的是ob体育登陆,尽管科技的进展一日千里,距离光剑在影片中的问世也已经过去了四十多年,但是光剑仍然无法在现实世界中成真。
短片中,IBM和卢卡斯展示了科技如何在现实中实现光剑、BB8智能机器人、微小芯片/再生液体、磁悬浮飞行、原力、机械手指、AI、高成像头盔、太空旅行等9大星战元素。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会是IBM这家公司?因此我在这里也不得不像往常那样列举出确凿无疑的例证。
作为连续25年获得美国专利最多的科技公司,IBM始终在尖端科研和信息技术应用领域不断突破, 并正在让量子计算、IBM Watson人工智能和云计算、智能物联网等前沿技术成为推进科幻梦想成为现实的重要力量。
譬如IBM Watson,它已经被认为是“AI老大哥”。在智力问答中击败人类冠军后,Watson已经应用到医疗、金融、零售、时尚、交通、能源等行业领域,被认为将是IBM未来营收中的关键组成部分。
其实Watson已经来到我们身边,只是很多人不知道而已。你刚刚经过的那家医院可能就运营着最先进的Watson多学科会诊中心,帮助医生诊治病患,医生们也借助它了解相应诊疗方案在全球的最新进展。
通过分析海量医学文献,确定个性化诊疗方案,Watson助力医生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治疗方案,而且通过不断的学习,它的能力能够得到持续的提升。
在日前一次媒体观影《星球大战:最后的绝地武士》的活动中,IBM副总裁、大中华区CMO周忆女士讲述了她对星球大战的感受,以及对科技和科幻的认知。
访问手机版
微信公众号